远离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大约是人类历史上最甜美的恶毒谎言了。

也许应该首先定义一下什么是社交网络。消歧义地说,我所指的社交网络指的是一种“能够让使用者互动的互联网服务”。它可以是聊天工具如 QQ,可以是作品评分网站如豆瓣,也可以是视频分享网站如 Bilibili,当然更可以是微博。

总体来说,世界上尚存的多数有名气而用户基数大的互联网服务都可以称作是社交网络的一种。

社交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也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社交网络绝大多数时候是一种依托“共同话题”进行凝聚的服务,人们可以非常快速地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这个成本远远低于在现实生活中寻找附近的相同爱好的人。这大概是社交网络蓬勃发展的一种正反馈作用,人们乐于活跃在这样的社群里,对比之下,现实生活的社交显得低效而痛苦。

在实时性上,社交网络也分有两种形式。聊天工具如 QQ、微信就是一种实时社交网络,而豆瓣、微博则是非实时社交网络。它们是如此地不同,但却又如此地相同。在形式上,它们差异巨大,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又十分相似: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除非用户所处的社群真的非常小,否则以全球(或者全中国)的人口数量,基本都可以找到数量巨大的与用户具有相似爱好的人。这个数量大到每天生产的消息能轻易地淹没任何一个人。哪怕用户每天仅仅阅读其中的一部分,都要花费不少的精力。更不要说一个人往往会使用数个社交网络应用,关注不同主题的消息了。


海量的信息淹没了我。


社交网络是如此地有价值。有无数的专业人士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生产的知识与内容,也有强大的推荐算法能让人发现此前所不了解的其他专家。它带领人们认识有价值的事物。

可是,人类的进化速度,至少我的大脑发育速度,并没有跟上信息爆炸的速度。社交网络产生的海量信息剥夺了人们深度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我或许能在一天之间认识十个甚至百个不同行业的专家,但我绝无可能在一天之内吸收他们全部的优点。社交网络极大地扩张了我的认知,它仿佛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无数专家长处的聚合体,一个近乎全知全能的神。社交网络也扩张了我的欲望,致使我想要在不同方面接近这个神,我想要学习他们的方方面面。这个虚拟的神使我产生无限的焦虑,因为我无论如何也追赶不上这个神的一只脚趾头。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又是如此地没有价值。充满了消磨时光的段子,喋喋不休的争吵,大量的垃圾信息与错误知识,以及哗众取宠的营销号。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人性的弱点,将人们的时间击碎,然后吞噬。

我也不能免俗。在无休止的世界观斗争与政治话题、社会热点下,我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自己固有的认知,思考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为一些愤怒了也无有作用的事情愤怒,为一些浅薄的段子傻乐。这样的愚蠢行径只会让事后的我感到毫无价值。

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上浮于表面的知识是如此之多。现代技术的特色就是如此,它尽量地降低入门的门槛,使人充满了获得知识的快乐。在这样自我感觉良好的虚幻满足感下,隐藏的是深刻思考、追根究底的能力的弱化。更不要说还有海量的知识二道、三道贩子了。

社交网络或许没有错,只是取决于如何使用它。不过以我当前的视角来看,正确使用它所消耗的精力可能远远超出不使用它。有更专业的地方去获取知识,何必纠结在一个低效的社交网络中呢?


回到主题。我想远离社交网络,并且确实已经实践了一段日子。虽然我不使用微博,但我确算得上社交网络的重度用户。我花费大量时间使用 QQ 或者 Telegram 之类的实时聊天工具,并且害怕错过消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可能患有错失恐惧症。不过逃离它似乎也很容易:我将主社群与主账号切离,我强迫自己遗忘它,我在电脑上关闭社交软件,我开始研究其他有意思的事情。

我是一个没有固定日程计划的人,随意地生活着。在一段时间内我有着这样的习惯,但可能过了两天我就有了另一种习惯,就好像曾经的习惯完全不存在一样。我在大学时的习惯和现在也截然不同。这或许是坏事,因为我现在甚至会忘记查看备忘录。但或许也是好事,因为在我退出社交网络的几天后,我确实也逐渐遗忘了社交网络。惯性驱使着我,但打破惯性后,一切又自然地继续下去,生活也回到轨道。

远离了社交网络后,我的时间突然多了出来,以至于几乎不知道如何使用。有时候身体的疲累使我没有心思学习,或者是间歇性虚无主义支配我的脑袋,我还是会放纵自己。但总体来说,我的时间变得充足。感谢社交网络,在远离它的短短几周内我前所未有地深刻感受到我的存在、我在生活,而不是消融在虚度的时光中。

远离社交网络不意味着远离社交生活。虽然朋友间的社交大多数时候也是无意义的,使得我实际上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来将它们与无意义的网络社群区分开来。也许附近虽然消失了,但藉由现实生活建立起的联系在感情上还是更加坚实,更加像是生活。虽然失去了现实生活的附近,但也感谢社交网络,它使我能与朋友们跨越空间的距离保持联系。

深研玉成。我希望我能牢记这句话。